两个视角:资源配置效率视角:边际效用视角、最大社会效益理论、民主政治视角:资源分配理论(均衡)
边际效益:边际正效益(提供公共物品)、边际负效益:税收(使得民间消费主体消费能力下降)提供纳税,筹措资金
边际正效益相当于收益,边际负效益相当于成本,D点即边际正效益大于负效益,百姓会更高兴。把收入和支出放在一个框架里分析
最大社会收益理论:追求一个净收益,收益必须大于支出,预期收入大于预期成本
假定私人部门运行完善,无外溢性
假定存在私人部门无法生产的物品
假定政府已经对方案成本全进行过分析
PSP社会收益曲线,边际收益递减,随着公共收入的增加产生效果递减
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
横轴社会成本纵轴社会收益
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,公共支出就是我们的成本
最有曲线时期求导时的交线,即收益率最高的交点
民生视角
核心思想:公共物品配置方式应当等同于市场价格急之下的资源配置方式,消费者满足最大化均衡原则
通过税收价格来配置公共物品:纳税人——购买者
税收价格涉及消费者对于公共物品的偏好
收入情况合理——只关心两大部门的情况
国民收入价值过程
Y=N+G
假设T=G
最优税收价格线
横轴时G,纵轴时X(Y)
A这个人承担的税收价格为T的情况下
横轴是G,纵轴是T
另外一个极端T=0时,会希望公共物品越多越好
B这个人的曲线一定是BD,T=0
当T=1时意味着B承受的负担为0
两个的交点是一个均衡点——最优的税收
资源交换理论使得公共物品得以像市场经济形态
公共选择理论:
最穷人来讲最需要的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
需要高等的服务
税收负担绝大部分全在中等收入阶层